在2022RISC-V峰会上,阿里平头哥发布首个高性能RISC-V芯片平台剑600及SC原型曳影1520。中科院院士、计算机专家倪光南表示,RISC-V将发展为世界主流CPU架构之一,是我国芯片产业掌握主动权的重要机遇。纳滤膜的相关资讯可以到我们网站了解一下,从专业角度出发为您解答相关问题,给您优质的服务! 近年来,RISC-V正从碎片化、定制化的物联领域,向移动设备、HPC、服务器等高性能计算领域渗透。在国内外均有不少企业已发布了可量产的高性能RISC-V芯片。 倪光南指出,未来RISC-V很可能发展成为世界主流CPU之一,从而在CPU领域形成与英特尔86、ARM分天下的格局。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采用RISC-V架构的芯片数量将增至624亿颗。 据了解,RISC-V处理器目前主要在微控制器、手机周边、智能家电、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智能电,办公自动化等中低端IT领域得到应用。高性能是下阶段需要突破的方向。而要进入CPU服务器主流领域,依然还要较长的路要走。 RISC-V迎来发展机遇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芯片架构就好比一栋大楼的地基,没有地基的支持,芯片设计就好比空中楼阁。所以芯片设计厂商会根据各自的需求,选择芯片架构。 从芯片发展沿革看,近十几年来,移动终端选择ARM,PC端选择X86,这两大架构垄断了全球芯片架构市场,对应的生态十分庞大。但从比较新趋势看,MIPS、RISC-V架构等新架构也正在兴起。 作为新兴的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V近年来备受业内瞩目。 2022年7月,首度宣布将RISC-V列入产业扶持对象,成为国内首个发力RISC-V的城市。同年10月和11月,RISC-V产业联盟与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相继成立。 据了解,前者的成员单位已超过140家,吸引了晶晨股份、芯原股份、全志科技、乐鑫科技等上市,以及芯来科技、赛昉科技等创业纷纷加入。 后者则由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领衔,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中芯国际、紫光展锐、北大清华、紫光国微在内的企业成员。一直以来,倪光南院士都十分看好RISC-V架构。RISC-V是目前全球大主要CPU指令集之一。与ARM和X86相比,RISC-V是开源指令集,允许任何人设计制造芯片,并且免版税,这意味着可以采用设计而需支付许可费。 有业内人士告诉,RISC-V的机会在于当下AIT时代万物互联的浪潮。物联时代对定制化、低功耗、低成本、灵活性的行业需求,让RISC-V有可能成为继英特尔X86、ARM后的下一代广泛应用的CPU架构。 2022RISC-V峰会主席、平头哥半导体副总裁孟建熠在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时表示,RISC-V的势主要在于硬件开源、定制化、价格更低,让芯片更普惠、更透明。当下,RISC-V芯片主要应用于机器视觉、工业控制、车载终端、移动通信、多媒体和线接入等物联端侧领域。比如,天猫精灵中就有搭载RISC-V架构的玄铁处理器。 RISC-V正走向高性能应用 孟建熠向《科创板日报》介绍,这次剑600的发布,正是希望推动更多的RISC-V芯片进入高性能应用场景。 作为高性能RISC-V异构芯片的软硬件全栈平台,开发者和厂商可基于剑600定制高性能RISC-V芯片,并降低芯片开发成本和风险,缩短研发周期。 目前,基于该平台的首颗SC原型芯片曳影1520,采用4核高性能玄铁RISC-V处理器C910,比较高主频达25GH,比较高吞吐率4266MT,AI算力达4TOP,已兼容蜥L操作系统,并支持运行FF浏览器、LO等大型桌面级软件,可覆盖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多媒体等场景。 《科创板日报》留意到,已有不少巨头和初创企业在试水RISC-V芯片用于高性能场景。 比如赛昉科技在8月23日发布了一款量产高性能RISC-V多媒体处理器JH7110;跃昉科技也在8月16日宣布将在今年底量产12RISC-VSC芯片NB2,其定位于高端工业级应用。而在国际市场,S-F此前推出了面向数据中心的64位RISC-V核心U系列,并发布了高性能计算处理器P650。 中科院计算机所研究员包云岗认为:高性能是RISC-V下阶段需要突破的技术方向。平头哥的剑600平台及量产芯片,证明了RISC-V架构完全能够胜任更高性能的商用场景,今后在这个平台必定会涌现出更多高性能RISC-V芯片。RISC-V正从IT终端走向边缘侧和云端,未来在数据中心场景的潜力同样巨大。 中科院软件所PLCT验室项目总监吴伟则相信,在未来五到十年之内,RISC-V会和X86、A一起成为大CPU主流架构。 这个过程并非自然发生,而是需要全球软件及硬件开发者的共同努力,有一个漫长艰苦的爬坡期。 软硬件生态尚待成熟 当前,RISC-V架构面临应用碎片化、开发效率低、软硬件适配难等问题,其整个生态还远未成熟。 对于正在上升期的RISC-V架构技术而言,只有更多的开发者和企业使用,才能共同推进生态进步,让这一技术在芯片和操作系统等软硬件层面发展起来。 孟建熠指出,RISC-V的发展比较需要的是生态支持和培育。相比传统芯片架构,RISC-V生态的配套软硬件及工具仍然较为稀缺,这极大地限制了开发者在RISC-V生态上的创新。 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张思申对《科创板日报》分析,技术并不是主要门槛,主要差距在软件生态的完善。 在成熟的生态里,RISC-V短期内很难撼动X86、ARM的地位。但在一些新的、特殊的领域,RISC-V有应用的空间,比如历史应用负担的AIT,外部交互需求专用SOC,生态依赖的MCU,有自主可控要求的特殊领域等等。但要逐步过渡到CPU服务器主流领域,预估这个过程相对较长。 |
TA的作品
TA的主页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