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mkmm2012 发表于 6 天前

数据显示:被征地农民可以获得哪些补偿


按照规定进行征地的话,是需要向被征地的农民给予相关的补偿的,但是具体是哪些补偿呢。在人们的关注下拆迁强拆打官司终于成长为人们所需求的那样,为市场而生,为需求而来。

一、被征地农民可以获得哪些补偿

1、土地补偿费

土地补偿费是针对土地所有权给予的补偿,因此该项补偿法律规定归集体,即归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组织即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土地补偿费按土地亩数计算,标准为前年平均产值的6-10倍。自2022年10月21日起该项费用以被2022年28号决定解禁,准许集体组织内部进行分配。具体分配办法各省有不同的规定,有的省市还没有具体规定。但主要原则是村民自制原则,由村民23以上决定分配方案。

2、安置补助费

安置补助费是针对土地使用权、农民生活来源给予的补偿,因此该项补偿归土地承包户,即农民个人,如果同意集体统一安置安置补助费则归集体统一使用。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计算。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标准为,每一个需要安置的人员补助费为前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

3、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

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补偿是针对财产所有人的补偿,因此该项补偿归财产所有人。标准由省级授权给设区的市制定。

二、征地补偿四项原则

1、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原则

由于土地是农民维持生活和进行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为防止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基本生活水平下降,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在按照第四十七条第二款不能满足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应当提高补偿,批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机关为省级人民,但是其提高的标准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不得超过被征土地前年平均产值的十倍。也就是说土地年平均产值的十倍就是征收土地补偿的比较高标准,若被征土地前年平均产值为3000元,则其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比较高补偿标准为90000元。

除此之外还有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用。围绕土地管理法《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要采取切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应当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这一规定,进一步对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进行了保障。

2、间接补偿原则

虽然很多情况下,进行征地补偿的是开发商,但是从法律来看,征收土地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为所有,将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并不是开发商向农民买地。所以在征收土地过程中征地补偿款是由对失地农民和集体进行补偿,而不是开发商或者用地单位进行。在征收土地过程中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是按照年产值等标准进行的,一般控制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很多重点工程由于其政策和法律上照顾可能会更低,但是在出让国有土地的时候每亩地的出让价可能会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以前很多咨询的以为,自己应该拿的是出卖土地的补偿款,其这是误解。

3、平等原则

在进行征地补偿款分配中,要充分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每个成员或村民享有平等的待遇,正确地处理利益关系。之所以会出现剥夺少数成员或村民征地补偿款分配的收益权,主要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每次的收益和征地款分配总量是恒定的,为了更多的分配集体收益,惟有通过减少应分款人数来现多数村民的比较大利益化,因此,公正、公平地分配征地款是保障每个成员或村民享有土地收益权的前提。

4、保障失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

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出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以保障农民的权益。但是律师在解答中发现,很多被征收人在咨询中经常提及的就是关于土地的补偿费用,对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很多农民并不知道。际上,大部分农民面临征地的时候,并没有领取到完善的养老保险,这对自己而言是一种不小的损失。失地农民再就业比较困难,失地农民本身综合素质较低,有一技之长或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仍是少数,大多数缺乏非农劳动技能、年龄偏大、思想观念落后。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一部分从事着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少的工作,其劳动所得很难养家糊口,生活处境艰难;另有大部分农民处于失地又失业的困境。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在面对征地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被征地农民的失地保险。

、征地补偿流程有哪些

(一)发布征地预告(或称征地拟公告或征地前公告)由市、县(区)级人民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拟征地的村(居)委会发布征地预告(或称征地拟公告或征地前公告),告知被征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预告(或称征地拟公告或征地前公告)须在村(居)委会公示栏张贴并由村(居)委会送达村(居)小组。预告(或称征地拟公告或征地前公告)内容包括:项目称、拟征收土地的用途、位置、范围、面积、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安置途径、申请听证的权利义务以及其他需要告知的事项。预告(或称征地拟公告或征地前公告)后抢栽、抢种的农作物或者抢建的建筑物不列入补偿范围。

(二)现状调查及确认

征地预告(或称征地拟公告或征地前公告)后,市、县(区)级人民组织有关部

门对征地情况进行调查,查清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及地上附着物权属、种类、数量

等现状情况,计算征地涉及的需要安置农民的情况,拟定征地补偿标准及(人员)安置方案,并由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共同确认。

()征询村民意见,组织征地听证在上报征地材料前,县或市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所在的乡镇,就确认结果及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和(人员)安置方案,在拟征地村予以公示,听取被征地农村村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意见,公示期限不得低于5个工作日。在征地情况公示期间,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村民,对拟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和(人员)安置方案提出听证申请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听证,并将《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村民对征收土地的意见和听证的材料作为报批的必备材料归档上报。

(四)征地材料的组织、审核及上报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征地情况调查结果和市、县人民拟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及(人员)安置方案,以及建设项目的相关材料,依法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编制建设用地呈报说明书(简称“一书四方案”),经过区(县)人民初步审核同意后,由区(县)人民正式行文报批。区(县)人民同时应就征地补偿标准合法性、(人员)安置方案可行性及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措施出具说明材料;征地公示意见较多、情况较复杂的,区(县)人民应当说明采纳意见的情况。

(五)征地的审查(核)、报批市、县人民上报的征地材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受理,并进行审核。凡是征地材料齐全、征地程序合法、征地补偿符合比较低保护标准、(人员)安置方案已经确认、市、县人民已经出具说明材料的,报请省级人民审批。需报批准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审查(核)后报请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将征地材料报送国土资源部审查(核)。征地经或省批准后,省国土资源厅或国土资源部下发征地批准文件(六)征地公告经依法批准的征地项目,除涉及保密规定等特殊情况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被征地所在的村、组公示征地批准事项。若征地项目未获批准的,由发布预告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时下发书面通知,取消原预告。市、县人民应当在收到省或征收土地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被征地所在村、组范围内进行征收土地公告。

(七)办理征地补偿登记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持权属证书和其他产权证明等到公告指定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补偿登记。

(八)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拟订和报批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征地方案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制定后予以公告,征求被征地农民集体和农民意见;公告期满当事人异议或根据有关要求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进行完善后,将征求意见后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连同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的意见及采纳情况报市、县人民批准,并报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予以组织施

(九)施补偿安置方案和交付土地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后,市、县人民应及时依法组织落征地补偿安置事宜;监督有关单位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据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书,并将征地补偿、安置费足额及时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监督、组织办理安置手续。征地补偿费没有足额到位前,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权拒绝交地。

(十)征地争议的协调及裁决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人民协调、裁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数据显示:被征地农民可以获得哪些补偿